山东自考的科目较多,要背诵的知识点也很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的重点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邵燕祥杂文二题(和尚之喻、《圣经》拟作)
作者:邵燕祥,着有诗集《到远方去》和《迟开的花》等。80年代后期起又以写作杂文名世,着有杂文集《忧乐百篇》等。
1、简答本篇的主题
《和尚之喻》围绕民间流传的有关和尚的谚语,通过枚举与分析,针顺利完成了社会垂涎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不公的现实,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和悉心观察,同时也揭示了民谚之所以取譬于和尚,实在是为了曲折地反遇和表达他们对俗世现实的观察和评判。以《圣经》所包含的宗教背景为隐喻,使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两者都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人知识分子对现实清醒的批判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2、简析《和尚之喻》是如何通过枚举有关和尚的民谚,逐步加深对现实的批判力度的。
文章从"僧多粥少"到"三个和尚没水吃",从"不看僧面看佛面"到歪嘴的和尚",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中矛盾和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力度。"僧多粥少"揭示的是佛门面临的生存威胁下的矛盾;"三个和尚没水吃"则是生存需要之上的"人情味",已经是一种人际关系了;而"不看僧面看佛面",作者看似以随意而谈的方式娓娓道来,其实是以递进的方式,逐步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从而体现文章的主题。
3、简析《(圣经)拟作》的构思特点
《(圣经)拟作》则构思巧妙,通过拟作与原文之间的对比,以《圣经》所包含的宗教背景为隐喻,使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两者都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人知识分子对现实清醒的批判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4、分析作者通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话所揭示的深刻含义
作者借宗教故事,无非是为了以隐喻的方式来揭示和批判现实,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言行,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在极左政治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那些以"阶级血统"论罪,以人的政治立场态度定刑,重复谎言可以成为真理等等也许刚刚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这些揭示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现实,仍富于警示意义。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