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

1502008692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自考网>自考论文 > 正文
自考攻略

山东自考论文范文大学生数学解题心理探究

时间:2021-06-01 10:33:00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山东自考论文范文-大学生数学解题心理探究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成功解题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就大学生问题解决心理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问题解决 心理 反思 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传统意义上的解题,比较注重结果,强调答案的确定性,偏爱形式化的题目。而现代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则更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策略以及思维的方法,更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近年兴起的数学情景题、数学应用题、数学开放题等正在改变中国解题教学的环境和格局。要获得解题成功,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从大学生问题解决心理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和有效的办法做进一步的探讨。
 
1 问题解决的心理状况
 
  1.1 依赖心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传统的”黑板+粉笔+练习“的教学模式,大学生长期受此影响,缺乏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数学问题也不愿去主动探索其解决办法,数学问题解决活动中,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只期望教师在课堂上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把数学问题进行分门别类地归纳概括,对重难点知识及”常考的典型题型“给出解题示范,他们只需”记住“题型及解题方法就行了。解决数学问题时,老师讲过的方法都会用,老师没讲过的就不会用。因此,他们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1.2 急躁心理
  有些大学生对数学本来就没有兴趣,稀里糊涂就进了数学专业的门槛,他们有的基础薄弱;有的思维迟钝、反映慢,学习速度跟不上群体。这样,每堂课都听得似是而非,”吃夹生饭“,疑难问题越来越多,与学习目标的要求差距也越来越大。他们有心要赶上去却无力做到,思想负担加重,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时间久了,自然就有一上数学课就着急的心理。并且,在解数学题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1.3 定势心理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的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由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的汇聚而形成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习惯,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解答;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又有很多的负面影响,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遇到新的数学问题时无所适从,从而不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4 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对定义、定理的来由不清楚,对知识理解得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难怪有学生认为,数学问题解决就是和一些”无用“的符号、公式打交道,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
 
2 相应对策
 
  2.1 提高元认知水平
  在解题过程中,事实上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过程,即具体的知识过程和更高层次的元认知过程。元认知水平的高低也是决定人们解决问题能力大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要提高元认知水平,就得让学生学会”调节“。”调节“是指解题者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解题活动(包括解题策略的选择,整个过程的组织,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解题过程中的作用等)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包括评估)和自我调整。如在选择解题途径前,对各种可能性都做仔细的考虑,在解题过程中要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么做,并能对目前的处境做出清醒的评估,并由此做出必要的调整。
 
  2.2 加强解题策略的指导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一般会经历以下几个过程,第一是在审题时,必须搞清楚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其中关键的条件是什么,从而明白自己的解题思路,把具体的数据,抽象为一般的数量关系或结构,这样才能够正确地认知课题。第二是调动与题目相关的知识,联系那些最有可能与目前的问题有关的知识。通过类比、联想,采用相似思考法,考虑以前是否曾经解过同类型的问题,或在某些因素上有共同点的问题,即要弄清楚该问题是哪类问题,它与某个已知的问题是否有关,是否知道或能不能设想出一个更一般或更特殊的问题。第三是集中目标,解题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在解题过程中都应集中目标,始终关注到要求的是什么,自己现有的可以用来达到目标的东西有哪些。第四是途径。从已知出发能推出些什么,或从结论出发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第五是摆脱困境。若陷入了疑难问题,或是受到了毫不相关材料的拖累,这就应回到问题最原始的构思上去,回到定义去,对问题进行变形,改变问题的提问方式或已知的表述方式,或寻找与之等价的问题,使已有的东西和未知的东西更加接近。
 
  2.3 培养反思的习惯
  问题解决结束后,要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总结。自己是怎样寻找思路的,多走了哪些思维回路,通过删除合并体现简洁美,找到最优解决方法;是否可以用更一般的原理取代现存的许多步骤,提高整个解题的观点和思维层次;解题过程中有哪些技巧值得借鉴,可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总结出运用该题解法的条件范围,以便推广到同一类型的问题。
 
3 合理的方法
 
  3.1 通过逆向思维教学,提升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改变了人们平常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通常,人们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总是喜欢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思考的习惯,而逆向思考则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认识事物,当然更容易发现新的问题,而且还往往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逆向思维最重要的是要逆向去思考,正所谓”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一旦想到后就会恍然大悟。而这正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所需要的重要思维环节,所以,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培养学生”正难则逆“地去逆向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逐渐的得到广阔的发展和锻炼。
 
  3.2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会思维
  每一道数学题、每一个数学概念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的空间,学生经过长期的思维训练,就会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在数学解题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有用的数学知识,还应重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为形成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对问题感兴趣是思维过程的起点,没有质疑就没有高质量的思维,也就不可能有创造。对于一般搞不懂的问题,如果经过思考得到解决,就会有一种成就感、顿悟感、进步感和快感,思维是在问题解决中形成的,并且质疑还能扫除理解上的障碍,提出新的设想,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提问的氛围。在解题过程中,只有一步一步质疑,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有了疑问就会自觉去观察,去分析和探究,通过观察、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而得到更新的问题,这样,不仅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习惯,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充分挖掘并展现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地重要。数学也是如此,数学的美比比皆是,有数学的地方,就有美。然而,人们在认识数学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它的实用,而忽视它的”美“,从而导致抽象、单调、乏味成了数学的代名词。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挖掘数学的美,特别是发现解题之美,就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要使大学生满怀兴趣地去解题,让他们感到解题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于是就有一直保持学习新知识、钻研新课题的热情,主动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寻觅奇异的数学美,从而驱动内心的创造性思维。
 
  奇异性是指结论的新颖奇巧,出乎意料,往往会引起思想上的震动,数学的独特性往往令人陶醉神往,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奇异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利用函数的奇、偶性的对称美求定积分。求dx的值,可以利用在(-a,a)上是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它与x轴、y轴及直线x=-a和x=a所围成图形的面积的代数和为零,所以dx=0.如果理解这一性质,则很快可以得出dx的值为零的结论。同时,还可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异美,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乐趣,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提供良好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2〕何华兴.数学思想方法[M].百家出版社,2002(7)
 
〔3〕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王丹红.数学思维比数学运算更重要[N].科学时报
 
以上内容仅是给考生们做一个参考,为考生写论文提供灵感思路哦。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准考证打印时间:10月21-26日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微信
联系
微信
学习群
微信
学习群
在线报名
在线
报名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下载
微信客服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