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

1502008692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自考网>自考论文 > 正文
自考攻略

山东自考论文范文《浅谈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时间:2021-06-01 15:27:19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山东自考论文范文-《浅谈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的必备要素之一,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日益明显,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即:家庭氛围、父母的素质,教养方式。

关键词:家庭因素;儿童心理;教养方式

  一个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它不仅仅来自于大家最为熟悉的学校,它还来自于我们每天所身处的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建设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命运,尤其是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发育有重要影响。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基础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儿童时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对每个人成长的健康、未来的发展来说又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在关注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影响的同时,也要了解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从下面三个因素分别进行讨论:家庭氛围;父母的素质(受教育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

一、家庭氛围

  所谓家庭氛围,是指个体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形成的某种心理氛围和环境气氛。研究表明,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有安全感,生活乐观、愉快,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处理人际关系,形成开朗大方、求知好学、诚实谦虚、合作合群等良好人格特征。而在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成员冲突不断、家庭氛围紧张,儿童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没有安全感,易发生情绪和行为问题,形成胆小怕事、孤独退缩、行为放任、不讲礼貌等人格特征。

  (一)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会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而有所变化。婴儿时期,孩子依赖父母的抚养,不但父母喂养、照顾、保护,生理上的满足依赖父母,而且在心理上也依赖父母。婴儿由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及信赖感。幼儿时期,父母除了继续抚养之外,还要开始给予适当的管教,让幼儿学习生活上所需的基本知识及做人的行为准则,让幼儿逐渐获得管理与控制自己欲望及行动的能力。童年期,父母要鼓励儿童与外界接触,从生活中学习;鼓励儿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家庭的讨论,能以家庭一份子的身份发挥作用。青少年阶段,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减弱,关系疏淡,与父母以平行的关系相处。在亲子关系发展的过程中,父母要始终注意与孩子建立沟通,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交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了解他们的感受及成长中的困难,做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二)夫妻关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父母双方和谐的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极其重要。如果父亲与母亲相处很好,那么家庭生活就能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使孩子合作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儿童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就比较容易把兴趣指向他人,孩子会赋予生活真正的意义,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其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如果一个家庭双亲不和,父母经常扯皮打架吵闹,家庭经常充满火药味,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只能造成他心灵自卑,感情痛苦,精神压抑,个性孤僻,不关心集体和他人。反之,健康温馨的家庭,父母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修养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使孩子能健康成长,热情开朗,积极向上。

二、父母的素质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对儿童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素质。

  (一)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儿童心理

  父母的文化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与生长发育。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他们往往都会懂得一些教育知识,掌握一些良好的教育方法,这样的家长在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往往会采取恰当的方法,儿童能够很好地接受父母的意见与引导,这样一来对于他们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二)父母的心理素质与儿童心理

  就心理素质而言,可以这样说,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儿童是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与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儿童的心灵上,儿童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因此,父母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儿童身上的某些东西,就应首先看他们是否能够在自己身上被改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儿童具有一个生长良好个性与优秀人格的温床。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孩子时所使用的系列方法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养方式促进儿童在个性、品德及行为诸方面健康成长,而不良的教养方式会阻碍儿童心理发展,造成儿童性格缺陷、人格障碍等不良心理问题。有心理学家把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分成如下三种类型:民主型、权威型、放纵型。

  父母以权威的方式教育子女,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横加干涉、限制和斥责,甚至经常打骂;他们对孩子缺乏耐心,希望惟命是从。在这种教养方式影响下,孩子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往往以说谎自卫。严重者或丧失自尊心,自暴自弃,一旦摆脱父母的管制,就可能走上越轨或犯罪的道路;或以父母为榜样,在家挨打受骂,出门打人骂人,性格蛮横暴躁。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它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体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综合运用家庭诸因素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创设一个最适宜的家庭环境,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易利红.简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J].云梦学刊,2002,(3).

  [2]李景春.论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周序.父母文化程度和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国家庭教育专业网.

  [4]高洁.西安市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5]张杰,王美芳.母亲心理健康、教养行为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

  [6]蒋奖.父母教育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7]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

  [8]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李红娟.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

  [10]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

以上内容仅是给考生们做一个参考,为考生写论文提供灵感思路哦。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准考证打印时间:10月21-26日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微信
联系
微信
学习群
微信
学习群
在线报名
在线
报名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下载
微信客服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