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考生和家长可以初步了解到,我国本科专业共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每个学科门类下有506个专业,专业类下有多个专业。
考生家长想知道的本科专业就包括在这506中。要对所选专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首先要了解专业的大类和大类,然后才能理解专业的内涵。
在了解专业门类的基础上,考生家长还应深刻理解各专业的内涵。不能只从专业的字面意思来推测专业,也不能道听途说。所谓专业内涵,是指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主要课程、就业和研究领域。(了解专业内涵,可参考高校招生简章和高校招生网站专业介绍)
以往,考生和家长在填写申请表时,往往因为不理解专业内涵、混淆专业名称而填报错误志愿。有些考生喜欢选择名字好、时尚的专业。进入大学后,他们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厌学。
每年招收十几个专业。许多专业名称不能反映专业性质和未来职业。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名称非常相似,但一个属于工程电气信息,另一个属于科学和数学。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未来就业领域都有很大不同。
例如,化学工程和工业生物工程属于化学和药学,化学生物学属于化学。此外,有的专业注重就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有的专业侧重基础理论,适合继续深造。这些都需要考生家长心理有一些。
因此,理解专业内涵,可以避免或减少因想当然、照本宣科而带来的遗憾和无奈。
专业课一般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从中我们可以基本了解专业的培养方向,也就是说,在这期间应该学习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将应用于哪些行业,以及这些内容有哪些能力要求。
比如数学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数学和应用数学、经济、金融、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物理、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机械、电气信息、土木工程、航空航天等专业;学生可以从中选择理科、化学、化学、化学、科学与技术专业。
除了专业课程,考生家长还需要了解各专业的学时。虽然大多数本科专业都是四年制的,但也有一些专业的学习年限不同。例如,医学专业一般需要学习5-8年。了解专业的学习年限,就可以为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专业教育。高考志愿填报的专业可以说是未来职业发展的***。毕业后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不仅可以将大学的知识付诸实践,还能更快地适应职场生活。如今,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转行“,这往往是因为在选择专业时缺乏理解。考生家长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认真了解毕业后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能发展到什么行业。
值得考生和家长关注的是,专业作业的内容往往与专业学习的内容有较大差异。喜欢学习专业内容,并不意味着喜欢专业的工作内容。比如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学习机械知识、数学知识、几何制图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一个男孩在高中里擅长这些项目,那么学习土木工程是很容易的。不过,如果学生不喜欢经常去房屋建筑工地、路桥施工工地跑现场,那么他以后可能就不喜欢从事土木工程了。
填写申请表时,选择考生感兴趣的专业,明确专业的就业方向。那么,在考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无疑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面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什么样的专业就业前景好,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填报申请的指导。
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平衡。这些专业的供求关系在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那么,考生和家长要对某一专业的社会需求有一个前瞻性的了解,也要重点了解某一专业在本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明白,看似热门专业的就业率未必高。有调查显示,2015年本科毕业生签约率前十位的专业分别是:能源与动力、化学、机械、化工与制药、土木工程、电气信息、工程力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这十类就业率高的专业大多是就业率低的专业。有些专业的学生90%以上是转学。然而,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如法律、医学、国际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就业率高的十大类专业往往存在学习困难,工作环境艰苦,成功感低。因此,进入这些专业的学生数量减少,就业率自然提高。
了解所选专业的就业情况,考生家长一般可重点了解教育部公布的专业就业情况、社会调查机构的相关数据、专业所在高校的就业情况,专业行业统计数据,招聘网站供需情况。
在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后,考生和家长还应该知道哪些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是否在本省(市、区)招生。此外,即使是同一专业,各高校在培养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全国约有500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分层次分布,包括综合性重点大学、普通高校和部分高职院校。这些高校的培养方向和特点各不相同,有的倾向于软件,有的倾向于硬件,有的倾向于计算机网络,有的在信息安全方面有特点。
只有在考生和家长对这些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能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