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0月山东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 ) 
A.文化现象 
B.文化事象 
C.文化思潮 
D.文化观念 
2.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 ) 
A.和睦 
B.统一 
C.和平 
D.友好 
3.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 ) 
A.威胁与恐吓 
B.和亲与共存 
C.吞并与兼并 
D.联合与融会 
4.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 ) 
A.五六千年之久 
B.四五千年之久 
C.三四千年之久 
D.二三千年之久 
5.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的独特文明形态和( ) 
A.文化体系 
B.文化内涵 
C.文化结构 
D.文化方向 
6.周人极端重视的是( ) 
A.渔业 
B.农业 
C.林业 
D.手工业 
7.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上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是( ) 
A.毫无关系 
B.本末关系 
C.交叉关系 
D.大有关系 
8.建国之初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 ) 
A.宋 
B.元 
C.明 
D.清 
9.中国历史上,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 ) 
A.市 
B.集 
C.庙市 
D.墟 
10.《周礼· 地官· 遂人》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下列选项中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A.径、涂、畛、道、路 
B.径、畛、涂、路、道 
C.径、畛、涂、道、路 
D.畛、涂、径、路、道 
11.七巧板可以阐明若干重要的( ) 
A.运算法则 
B.几何原理 
C.力学原理 
D.代数理论 
12.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人们创制出来的一种无序化体系 
B.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C.它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 
D.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13.下列有关"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始皇帝是秦政 
B.天子自称"朕"
C命令称为"制"或"诏" 
D.总揽天下大权 
14.秦朝的中央"三公"是( ) 
A.太师、太傅、太保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尚书、中书、门下 
D.太尉、太常、太仆 
15.学术界一般认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年代是( ) 
A.开皇三年(583) 
B.开皇十八年(598) 
C.大业三年(607) 
D.大业五年(609) 
16.传说,制定婚姻"六礼"的人是( )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公 
D.孔子 
17.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 )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上下与天地同流" 
C."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 
18."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 ) 
A.夏 
B.商 
C.西周 
D.汉代 
19.从殷墟卜辞来看,殷商时期已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的创造,这种神叫( ) 
A.日神 
B.月神 
C.上帝 
D.星神 
20.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冬祭叫( ) 
A.礿 
B.禘 
C.尝 
D.烝 
21.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 ) 
A.周公 
B.孔子 
C.孟子 
D.董仲舒 
22.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是( ) 
A.语族 
B.语群 
C.语支 
D.语系 
23.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 ) 
A.假名 
B.谚文 
C.字喃 
D.汉字 
24.认为中国近代社会与思想文化演变的框架问题表现了一种特殊的二律背反运动的学者是( )
A.陈寅恪 
B.钱穆 
C.陈独秀 
D.胡适 
25.现代新儒学的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的( ) 
A.四五十年代 
B.五六十年代 
C.六七十年代 
D.七八十年代
27.在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中,源于南楚的包括( ) 
A.道家文化 
B.儒家文化 
C.法家文化 
D.楚辞文学 
E.杂家文化 
28.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则需要( ) 
A."治心" 
B."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C."为物不贰" 
D."生物不测"
E."潜心静气"
29.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这一文化特色的有( ) 
A.天人合一,观物比德 
B.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指导立法、司法 
C.以德为主,德刑并用 
D.引经断狱,引经注律 
E.以《道德经》作为断狱依据 
30.以下选项属诞生礼俗的有( ) 
A.催生礼 
B.洗三 
C.满月礼 
D.百日礼 
E.抓周礼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狭义文化 
32.《阿房宫赋》 
33.分封制 
34.什伍里甲制度 
35.仁爱孝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37.简述中国文化基本规模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 
38.简述我国古代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39.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40.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论述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 
42.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