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

1502008692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自考网>自考论文 > 正文
自考攻略

山东自考论文范文“虚静”与古典文学

时间:2021-05-25 09:50:22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山东自考论文范文-”虚静“与古典文学
 
摘 要:”虚静“是中国古老的哲学美学命题,指一种虚灵宁静、物我两忘的胸怀和境界。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作品、作家修养、鉴赏等方面均表现出与”虚静“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虚静“;创作;作品;人格;鉴赏
 
  ”虚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之一,最早源于《老子》,原义主要指一种清静虚欲、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来庄子的”心斋“、”坐忘“说可谓是对”虚静“理论的极大发展。”心斋“、”坐忘“是一种无私无欲、与实际利益不发生直接关系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正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审美心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的理论,把”虚静“说引入了绘画艺术,同时代的陆机、刘勰则把它直接引入了文学批评。
 
  ”虚静“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意蕴深厚的哲学美学命题,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
 
一、”虚静“与创作
 
  ”虚静“与创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创作心理的影响,作家们在创作之始总是努力追求达到心无杂想、空明虚欲的境界。在促进创作主体从胶着于物、我的现实世界进入到物我两忘的艺术世界的过程中,”虚静“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轼有诗曰:”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可见”虚静“对艺术创作的重要。刘勰、陆机等文学批评家更是从理论上揭示了”虚静“与创作的密切关系:”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千里“,”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等。由此可见,”虚静“心态是想象和联想飞腾奔涌的前提。许多大作家习惯在夜深人静时分伏案沉思,更有许多诗人离群索居,都是深谙这一艺术创造机理的。
 
二、”虚静“与作品
 
  中国古典文学以诗歌见长,而中国古典诗歌又与”虚静“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是魏晋的玄言山水,还是唐宋的禅意诗词,随处都闪耀着”虚静“的灵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他说:”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这不正是”虚静“状态下的物我同化,不执着于我,也不执着于物吗?”无我之境“的深层艺术底蕴正是艺术家的”虚静“心灵的映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无数美丽的诗句,既是诗人在”虚静“心境下所得,又体现了”虚静“心境的平和、淡雅。而”有我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残“等,虽表现出比较强烈的主体色彩,但在艺术构思时,依然需要”虚静“的心态,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长歌当哭,是要在痛定之后“的,创作主体只有在情感逐渐平静之后,才能对曾经的”痛“进行审美观照、艺术裁剪和加工。因此可以说,古典诗歌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虚静“哲学态度和美学态度。
 
三、”虚静“与人格
 
  大千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到处充满着诱惑,人的异化越来越严重。庄子当年正是看到了这种异化的可怕,故
 
  而高呼回归自然,提倡”逍遥游“。但是,面对滚滚红尘,种种诱惑,真要作到孤寂以守志,淡泊以养心,何其难也!佛教把庙宇建在深山老林,远离世俗繁华,是采用强制手段为佛教徒创设修行环境,为了抵御各种杂念涌入心头,佛教徒们动辄双手合十,口颂”阿弥佗佛“,以保持内心的清静。宗教需要”虚静“,艺术也需要”虚静“。只有保持这种心态,艺术家才能不被外物所役,才能保持自由的心灵,进而才能进行审美体验与创造。我国古代作家中重视人格修养的例子很多,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陶渊明,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不慕荣华富贵、满足于”草屋八九间“的安贫乐道的人格,已经成为后世知识分子仰慕的典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心远“不就是远离世俗功利的”虚静“吗?刘勰亦云:”秉心养术,无务
 
  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不必刻意去追求什么,随意而任自然,这不也是”虚静“吗?
 
四、”虚静“与读者
 
  我国古人无论弹琴还是颂诗,都有焚香净手的习惯,这不是程式化的繁文缛节,这是潜心入静的需要。
 
  艺术家创造了美,传达了自身对宇宙人生的独特感受,欣赏者则要通过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去解读那份美。马克思曾讲过,对于一个忧心忡忡的人,再美的风景也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文艺欣赏,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是要深深地为作品的通体光辉和总体意境氛围感动与陶冶,甚至要在艺术的灵境中窥见生命乃至宇宙的秘密。而一切的感动与了悟,全在一片玉洁冰清、难以言传的意境中实现。而意境之胜则在于说不出所以然的弦外之音,在于将自身融入其间的极自由、真解放的精神”逍遥“。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种幸福的机会,只有表里澄明、一片空澈的虚灵襟怀,才能获得如此的殊荣,品尝到”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灵妙。
 
  由此可见,”虚静“这个古老的命题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个社会人,想丝毫不受外世界的影响,是不可能的,这里所说的”虚静“,是相对意义的,即使是庄子也有愤世嫉俗的举动,陶渊明亦有金刚怒目的时候。我们今天重味”虚静“,一方面在于揭示它与古典文学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在于倡导一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生态度。
 
以上内容仅是给考生们做一个参考,为考生写论文提供灵感思路哦。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准考证打印时间:10月21-26日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微信
联系
微信
学习群
微信
学习群
在线报名
在线
报名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下载
微信客服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