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

1502008692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自考网>自考论文 > 正文
自考攻略

山东自考论文范文浅谈文学经典阅读

时间:2021-05-29 09:55:35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山东自考论文范文-浅谈文学经典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形成了一种浮躁的、失衡的文化心态,经典文学的阅读,可以平衡人们的这种文化心态。本文重点评述文学经典阅读的意义,如何正确认识文学经典,以及以何种姿态去阅读文学经典。
 
关键词:文学经典 阅读
 
  这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是书。因为,书能使人抓住这个世界秘密的核心。如果你什么也不读,那么你的头脑就会萎缩,你的理想也将因失去活力而动摇。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论过书籍的功能:”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这段话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这句古语告诉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那就是文学经典。
 
  文学是用艺术化的方式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文体。文学使思想充满了血和肉,它比科学和哲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确定性和说服力。英国作家德・昆西在《致一位青年的信》中说:”文学的全部目的是给人以力量,而不是授人以知识。“阅读的魅力在于欣赏者”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它表现为欣赏者文学趣味的生成,美好情感的孕育,价值观念的树立等等。文学经典就是那些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的支架和龙骨。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学经典,它们既是人类文明史、精神史、审美史、奋进史的形象演绎,也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求诚的生动展示。那些融汇在文学经典中的远见卓识、崇高抱负、人文担当、哲思玄悟等铸就的文学经典的特质,使我们从喧哗走向沉静,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支离破碎走向完整统一。
 
  文学是一种心灵化的东西。只要一个人有心进入文学世界,文学就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和历时久远的影响。经典文学家们无不是在无尽的心灵磨砺中,擦亮双眼去发现各种形态的美,然后用自己那富于特色的文学笔调诉诸文字。经典文学使人深邃而卓越,它们维系着人类文化的命脉,是点燃人类高贵精神的火种。经典是活的,经典的价值在于可以无限地产生新的价值,不断为今人的困境提供启示,为我们确立生活的楷模和意义。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要真正了解人类的智慧,吸取精神的力量,提升人格境界,还是要多读经典著作。
 
  然而,在当今的网络社会、信息时代,人们急功近利,热衷于追逐阅读时尚的潮起朝落,”人文阅读“已远低于”功利阅读“,”博杂阅读“远低于”专指阅读“,”经典阅读“远低于”时新阅读“,”深阅读“远低于”浅阅读“......它们组合而成的社会惰性,成为一种时代的非理性,这种倾向也就意味着公众有意无意地抛弃了求知益智、育美健神的文学阅读。忽略了文、史、哲、法学、伦理、美学等具有人文精神与人文意义的书籍,在文化与精神层面对人的滋养和熏陶,从而使真正构筑我们精神与灵魂的文化营养因素,离我们渐行渐远。然而,一个缺失了文学美育和知识理性的时代,对于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是危险的。回归经典阅读吧!它可以抵消当代社会发展带来的浮躁心理,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情感上的温馨期待和宁静抚慰,它可以平衡人们的文化心态,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阅读文学经典呢?首先对文学经典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一提到《诗经》认为太古老了,一说鲁迅就说过时了。就连中文系的大学生、研究生也常常问,学习《诗经》、《楚辞》有什么用?背诵唐诗、宋词又能改变什么?其实,有多少人真正读了《诗经》、懂了鲁迅呢?自己根本不了解或者说不完全了解,就在那里人云亦云,颠覆经典。殊不知文学经典之所以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就是因为它有着永久的生命力。
 
  再具体点说吧!比如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爱情“几乎泛滥成灾了,可这又是一个爱情贫乏的时代。我们周围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爱情“这两个字?好好去研读我们的经典文献吧,那里清新鲜活的爱情会让你如沐春风,人类爱情生活中各种丰富复杂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那里有最让人动心的爱情――纯真之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里有最让人震撼的爱情――生死之恋,”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里还有最苦涩、最耐人寻味的爱――相思绵绵的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那里有最沉痛的爱――悼亡的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那里还有世上最优美、最迷人的爱――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灵默契之爱。这是一种最优美、最迷人、最富于人性的爱。这种爱是超越两性占有的爱,男女双方既是深情款款的恋人,又是心灵相通的挚友;既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又是生死相依的伴侣。这种爱情是一种闪耀着理想光辉的爱情。
 
  再比如鲁迅的作品,近些年来被一些人无情解构,甚至还出现了以骂鲁迅扬名的人。鲁迅真的过时了,还是我们根本不懂鲁迅?诚然,鲁迅不是优雅的、平和的、休闲的,而是真实的、严峻的、深邃的。从”生活化“的立场出发,也许人们并不”喜欢“鲁迅,但不能不承认,鲁迅的确是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最清醒的写照,是可以不断引发问题意识的思想动力源。你如果仅仅肤浅地想从鲁迅那里得到消遣、搞笑或玩世不恭的生活写照,那你注定不必读鲁迅,也不配谈鲁迅。温儒敏先生曾提出四个问题来讨论:一是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二是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三是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四是鲁迅小说的文学史地位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我们能正确思考,那么我们就可以从鲁迅这里获得宝贵的思想资源,包括他的探求、他的体验、他的焦虑。
 
  另一个是对经典中永恒价值认识不足的问题。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所折射出来的东西,是可以贯穿始终的,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它的永恒价值,即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精神美。在文学评论中,有一种观点是”文学即人学“,这种精神美就是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的人性美、爱情美、坚强美、向善美等,一切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思想。
 
  拿中国的道家经典《老子》、《庄子》来说,这两部作品都贯穿着人生境界和人格完善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应该按”道“和”德“行事,以达到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少思寡欲的思想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自我约束,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别人,不要对别人作过多的干涉,不要有过分的欲望,不要去破坏自然的和谐。老子这一思想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节制私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有积极意义的。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超越自我的境界,他在《逍遥游》中充分地展示了从有我到无我,勇于舍去,乐于追求,否定小我,成就大我,实现更高自由思想境界的超越精神。针对当时膨胀的有我论,庄子倡导”至人无己“论,他认为即使是”至人“,也要修养才能达到无己。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能达到任天顺物、忘怀一切的境界,这就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格。他以寓言形式讲了许多神仙式的修养之道,其目的都是要告诫人们从小我的圈子中独立出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庄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抑制人们过分膨胀的物欲追求,把人们的视野从小我引向大我直至更高的精神境界,也是具有启迪作用的。
 
  文学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或许也是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作家白先勇说得好:”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投射一个根源。“如果中华民族没有了屈原、杜甫、曹雪芹,我们这个民族将多么苍白;如果没有福克纳的小说,美国的文化就缺失了一角;英国若少了莎士比亚,简直不可思议。经典阅读的目的,就是用我们丰富的文化宝库,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有了经典文学的滋养,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感情要成熟得多。
 
  最后再说说关于经典的阅读方法问题。
 
  文学经典的阅读需要一种”无用“的阅读境界。我们要把阅读看作一种无功利性的自发之举。正如铁凝所言:”阅读因其自发性,所以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种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教授,在2004年4月19日,首届贵大读书节开幕式上所作的”读书与人生“的精彩演讲中也提到,”什么时候我们不把读书看成一种负担,而仅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也许就真正学会了读书“。其实阅读就是一种人生姿态。不论青灯野馆、凉雨寒夜,失魂落魄还是春风得意,年老力衰还是青春韶华,不论何时何地何种状态,”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那手中的书一定是一本耐人寻味的经典。法国作家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我们不妨演绎说:阅读经典时,人才活得充实、精彩而姿态优美。
 
  另外,文学经典需要我们去建构性地阅读。北大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指出:”经典阅读不是简单复写和被动吸收,是一个主动积极的文化建构的过程。“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可阐释的空间,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文学经典凝聚了高远识见,意蕴丰厚,可供挖掘的东西很丰富,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某部作品”说不尽“。阅读文化经典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它既要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又要建构读者的自我世界。通过对文本的认真阅读,读者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完成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心灵的交流和撞击,激发与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建构起自我世界与精神家园。建构自己的灵魂和人格、素养和品质、生活与人生,是阅读文化经典的终极意义所在。阅读文化经典的这种建构性,正是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读者所需要的东西。
 
  经历了历史长河的不断筛选,经典实际上就是人类心智的最充分的表达。经典阅读无疑乃是全面地深化、拓展、提升我们的思维、情感的广阔性、深刻性,扩展我们的理性的不可替代的形式。它让我们更充分地分享人类生存的经验,获得一种人之为人的陶冶,体验一种人之为人的境界。可以说,人之为人在这个世界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在经典所敞开的世界之中。芝加哥大学教授艾伦・布鲁姆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一书中写道:”在人们重温柏拉图和莎士比亚的著作时,他们将比任何时候都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美满,因为阅读经典将使人置身于无限蕴藏的本质中。“少一点浮躁,多一份沉静,去读经典吧,你一定会从中获得一份不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颜敏:《经典的含义和经典化的问题》,《创作评潭》,1998年第2期。
 
[2] 戴燕:《”写实主义“下的文学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2002年第2期。
 
[3] 刘晗:《文学经典的构建及其当下的命运》,《吉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4] 杨亭:《浅议经典文化教育》,《光明日报》(理论综合版),2009年6月11日。
 
[5] 童庆炳:《文学经典构建的内部要素》,《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6] 王建荣:《”大话文化“语境下的经典阅读文化》,《艺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7] 崔波:《大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意义与途径》,《天中学刊》,2009年第4期。
 
[8] 赵长慧:《浅谈文学经典的阅读》,《郧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
 
以上内容仅是给考生们做一个参考,为考生写论文提供灵感思路哦。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准考证打印时间:10月21-26日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微信
联系
微信
学习群
微信
学习群
在线报名
在线
报名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下载
微信客服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