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

1502008692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自考网>自考论文 > 正文
自考攻略

山东自考论文范文《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时间:2021-06-02 11:12:33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山东自考论文范文-《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摘要:大学生的普遍年龄1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目前,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家庭、学习和就业问题,自身发展压力普遍加大,自身心理素质面临严峻挑战,由此引发的身心问题剧增,并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健康标准;心理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4-0000-01
 
一、心理健康标准和含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一般认同心理健康标准的复杂性,既有文化差异,也有个体差异。一般而言,判断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主要源于四个方面:1.经验标准。2.社会适应标准。3.统计学标准。4.自身行为标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2]。黄希庭、郑涌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2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441%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4%,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三、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1.确立稳定的价值导向
 
  高校应该对社会文化进行正确引导,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炼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流文化,形成稳定的价值导向,并以这种稳定的价值观教育学生,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学校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8]
 
  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信任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着重培养”三个自我“,即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增强他们的独立能力。
 
  3.学校入学适应期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措施
 
  做好入学适应期的教育工作辅导员应及时有效的组织好新生入学阶段的适应期教育,如学校的发展史、校训、学生手册等相关知识的介绍,指导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如何适应,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做到用人之长补己之短,承认差距,奋起直追,促进新生间人际关系的顺利搭建。
 
  4.正确对待情感问题
 
  大学生一方面应鼓足勇气,向家长、老师以及专业人员请教,对感情好好把握,以消除因感情问题带来的心理问题。
 
  5.大学生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习惯化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密不可分。对大学生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一是合理作息,起居有常,早睡早起,充足睡眠;二是平衡膳食,坚持吃早餐;体重保持正常水平;三是科学用脑,实行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6.学校恰当的开展性教育
 
  大学拥有开展性教育所必需的条件和师资,尤其是针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性问题,开展性教育更具有其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7.人际关系的处理
 
  (1)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大学生自己应当正确评价客观事物,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善于管理情绪,情绪反应适度正常,体验正常的情绪情感,主动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学校生活。与人相处中,大学生们还应该学会忍让和宽容,一个人气度宽宏,与人相处能求同存异,并尽量扬其长而避其短,才能产凝聚力和感染力,使你高朋满座,从者如云,成就一番事业。
 
  (2)学校应该注重人际关系的引导和开展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人生目标除有健康的体魄外,还需要学会处事和处人的道理,怎样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也是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的工作。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关爱学生,做同学之间友爱桥梁的搭建者,举行迎新会;让师兄师姐介绍快乐的大学校园生活,多多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还可利用同学之间的时间、空间上的临近,举办”同乡会“、”联谊会“等,为彼此间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可行的平台。
 
  8.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以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学生在社会上活动、生活,就必然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因此,就必须进行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稳定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使他们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和取向。
 
  9.特困生心理调适。近年来,特困生的思想教育、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采取了”奖、贷、勤、免、补“,广开渠道,解决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不容忽视的是,困难学生不仅仅是经济困难,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11.独生子女的心理调试
 
  80、90后已经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而他们中的独生子女更是一个热点。他们个性张扬,但又成就需要弱、心理较脆弱、自立能力弱。针对这部分学生,更多的是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要采取一些个别化的对策,对他们进行理想的培育,改变他们的认知,通过小组活动等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并通过安排任务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同时要联系家庭,开展家庭的工作,让父母理解孩子应该独立,这样让他们改变一些教育策略,让独生子女感受压力,增强成就动机。
 
  12.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发展学校心理救援机制
 
  (1)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很发展咨询应当成为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2)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10]。首先,应当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3)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11]在大学里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学生入学后,通过辅导员、学生会找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分类归纳。
 
  (4)逐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5)高校应尽快建立大学生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构筑一个从个人到宿舍、班级、学院、学校甚至社会的网络管理体系,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有效减少心理疾病和不幸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宋林飞:《社会问题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马瑞清:《探析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与防治》,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X)6年12月。
 
  [3]王春华:《谁为大学生解开郁闷心结》,学府聚焦第20期。
 
  [4]吴建成:《谁来解开我的”郁闷“心结――一起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危机的个案辅导》,科教文汇2007.1(下旬刊)。
 
以上内容仅是给考生们做一个参考,为考生写论文提供灵感思路哦。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准考证打印时间:10月21-26日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微信
联系
微信
学习群
微信
学习群
在线报名
在线
报名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下载
微信客服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