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

1502008692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自考网>自考论文 > 正文
自考攻略

山东自考论文范文明代通俗小说创作传播中游民文化的作用

时间:2021-05-26 10:11:29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山东自考论文范文-明代通俗小说创作传播中游民文化的作用
 
摘要:自古以来,游民群体就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备受关注。游民如何通过自身的发展影响通俗小说的创作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在明后期,通俗小说得以首次正名与梳理。而明代通俗文艺作品的普及也把游民文化散播到民众中去。本文从通俗小说的语言、思想内涵、题材以及人物形象等角度来阐明游民文化对明代通俗小说的创作、散播、导向乃至整合谓之重要,从而使明代通俗小说与游民文化的关系得以更丰富的呈现。
 
关键词:通俗小说; 游民; 明代;
 
一、中国通俗小说的位移和深厚的游民文化背景
 
  在以往的有关明清小说史著作的普遍观点中,若涉及明代通俗小说读者群这一问题,莫衷一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通俗小说的产生及后续发展与游民文化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
 
  从小说的发展历史来看,通俗小说为通俗文学中的一大类,经过宋、元两代的萌芽,直到明代才开花结果。明嘉靖年间,小说《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刊印、修订并加以广泛传播,为通俗小说的传播和发展奠下基础。正式使用”通俗小说“这一术语是在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家冯梦龙作品《古今小说》叙言中,载道”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畀为一刻。“1对其内涵清晰化、语言压缩化,总之,通俗小说有了它专业的术语表达。明代”通俗小说经历了从明初到明代中叶一段漫长时间的沉寂,耐受洗礼,直到嘉靖时期才开始崛兴。自嘉靖到晩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呈现出繁荣发达的盛况,作家辈出,作品众多,名篇佳作不断涌现。“2游民文化的出现是有迹可循的,支撑着它的便是这漫漫历史长河中游民群体某种价值观的被理解和被认定。
 
  游民自古就有。”游民“之词最早在《礼记》中有所记载:”无旷土,无游民“。3在我们当代人的概念中,”游民“这个概念模糊不清,可以指无固定职业者,也可以指自由职业者,所谓的”无业游民“并不能包含所有的没有正式职业的人。在古代社会中,游民这个身份则是将人与自然经济、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指那些因为失去土地、没有职业、不是劳动对象而挂上钩的人。游民自古就作为一个特有的阶层广受中央集权国家的关注。
 
  具体来说,明代流民问题较为严峻。明代流民的人口统计虽然因资料的收集整理不易、不完整以及流民本身存在的流动性而不易完备,但是大体可以认定,明代当时全国六千万在籍人口中,十分之一的在籍人口即为游民。4那么流民问题的影响,无疑是有目共睹的。
 
  可是,游民代表不了流民。二者的浅显区别在于流民会有结束流浪生活,依赖上土地的那一天,也就是安居乐业,而游民并不依赖土地而生存。本文以明代的相关定义为准。《明太祖实录》记载:”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5明太祖朱元璋将传统的”四民说“中”市农工商“改成了”市农工技“,以达到通过”四民“更有效的分工来有效保障社会的安定。洪武皇帝敕令户部的诏书佐证了这一点:致使国无游民,则需要”士“笃于仁义,”商贾“以通有无,”工“技专于艺,”农“尽力畎亩。但是,当这四民遇见社会出现天灾、人祸时,这士、农、工、商中的一部分人若是不能一下适应新状态的纪律,那么等待他们的结局是被冲击出稳定的社会结构。游民问题也大多由此产生了。由此,游民人员构成也较为复杂。
 
 
  而在明中后叶,工商业走向飞速发展。与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国无游民,人安物阜“6,对待游民的态度”逮捕之“不同,明中叶,游民在政策上得到了安定的可能。王学泰先生在其《明中叶以后游民的发展和组织化过程》中指出,”嘉靖、万历以来政府控制减弱,统治者承认‘土著流寓,莫非王民’,改变了把逃亡的流民视为犯罪的观念,并在政策上把流民与土著视为一体,鼓励流民就地入籍,对于在当地已经购置了土地的流民更是宽大为怀。“7也就是,转变游民群体为犯罪事实到国土上的一部分,以及促使游民安定入籍,从而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文化权限下移,平民大众也有了接触所谓”学问“的机会。通俗文学家、书商们便开始注重平民大众的文化需求,用以赚取果腹、安身、立家的钱财根基,进一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游民文化视角下的语言”通俗化“趋向
 
  从冯梦龙小说到明代作家在小说的创作上有意识地运用到白话的文学形式。此举追本溯源导向通俗化,在文学作品中,最直接展现的就是语言的”通俗化“。明代的小说家们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所用的语言具有浅显易晓、口语白话的特征,因此呈现出民间文学的通俗趣味。说话变成了小说创作,对小说发展打下了难以磨灭的重要基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提倡小说的通俗化,有着超乎同时代人的卓识。在《警世通言》序中有说到:”以甲是乙非为喜怒,以前因后果为劝惩,以道听途说为学问,而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8他肯定通俗文学可以起到正史不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是,稗官野史等之未备,扩大正史之影响。通俗文学起到了文学对社会的价值,故事情节是真的,所阐述的道理就不会假,而即使故事情节是假的,道理也是可观有理的:
 
  其一,小说的通俗化是发挥小说的社会作用的需要,是为其反映现实、转变现实的总目的服务的。明代通俗文学家们在小说著作中枚举简单易懂的例子来佐证材料的主要结论,导向思想感情,启发读者思考,发挥社会作用,影响社会生活。人们常对它加诸:通俗,糙,有味,启发这样的形容词。其实影响人们的不单是遣词用句的深化,也是风格、态势上的创新。以《三国演义》为例:
 
  《三国》的语言雅俗共赏于有文言也有很多白话,语言简洁的同时又不囿于死板。《三国演义》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创作基石上,描写英雄本色,记载战争状况,展现当时的社会风云,部分宣扬封建正统思想的内容。在我国旧小说中是很有价值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其二,小说语言的通俗化是展开情节、描绘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段。
 
  俗赋,作为一种小说记叙的手段几乎没有出现在《三国演义》的文段中,但是小说当中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的运用值得一究。《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衡击鼓骂曹“,祢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言简意赅地将曹操所干的坏事一箩筐一箩筐的在大庭广众之下骂了出来。而张飞等武将的语言则颇为粗鄙,多以直率粗鄙为主,正所谓”快人快语“。
 
  编总集。自明朝中叶,通俗文学家们掀起了编总集的高潮。他们通过在选择以往的文章时进行润色、删改等编辑,修订、修缮故事情节完整性等操作,为小说整体性服务,使文字内容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意趣,形成颇多优秀选本。这样的刊物非常流行,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原本。如”三言“”二拍“、以唐宋传奇为基础编写的《剪灯新话》《剪灯馀话》等优秀话本集。这些优秀选本呈现出民间文学的通俗趣味,为中国通俗小说打开了一扇新的通俗小说散播的窗户。
 
三、滋生通俗小说的题材
 
  在明代通俗小说中,描绘美好爱情婚姻的题材占据重要地位,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是重要主题,但是除此之外,宣扬封建礼教和鬼神迷信等文化糟粕,美化统治阶级的作品也占据了相当数量。
 
  (一)反映市民社会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白世态
  《碾玉观音》中璩秀秀一家生活贫苦,穷到连女儿都养不下去,璩父对秀秀的未来婚姻曾有过这样的感慨:”老拙家穷,那讨钱来嫁人?将来也是献于官员府邸。“9这种养不起孩子只能卖走的现象不是特殊的,而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写照。《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蒋兴哥为一家人的生计外出经商,反映出商人为了生计”重利轻别离“,渗透着该群体的社会意识、群体差异、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牙婆因为她唯利是图的本性而诋毁蒋兴哥,让人看到背后长满窟窿的阴暗面。《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通过对权奸严嵩父子与清廉官员沈链的迫害与被迫害的描写,以及其子与妾机智脱逃的情节叙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面貌。类似于这样的案情情节也有很多,如《错斩崔宁》中主人公崔宁遭受诬枉之灾,以及明公案小说《祥情公案》《明镜公案》中的冤假错案等等。在这些波折的情节中,除具备通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外,也反映了市民社会,揭露社会的不安感和焦灼感。
 
  (二)反映统治者阶级对无辜百姓的虐杀。
  《游民文化值得研究》中指出,游民意识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性、斗争性(其包括外争加内斗)、团伙性以及残忍性。[10]其中,《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游民意识的”载体“:《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个个手染鲜血,绿林之间所渲染的”江湖气概“映射出一定的游民意识,”造反有理“折射出典型的人类反社会性。在《花关索出身传》中有记载的刘关张结义后,刘备孤身一人,但关张两人都有老小。于是出现了关、张约定互杀了对方的一家老小的情节。虽然这样情节未免过于赤裸裸展示残忍血腥和阴暗面,但在这些小说中并不少见,尽管血腥暴力,却不失为反映统治阶级对无辜百姓虐杀的有利描写。
 
  (三)反映市民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
  以商业写作谋生的明代通俗小说家们对滋生小说题材和思想内涵功不可没。从现今的商业角度来看,他们的作品大部分或者可以说是”畅销书“,但在他们的书籍广受传播之时,他们的生活境况大都依然窘迫。科举获隽,生活富贵是他们渴望不可及的奇迹救援。因此,在通俗小说中,反映市民思想感情和道德观是一大主题。通俗小说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对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功名利禄与人世沧桑、奇事冤案与怪异世界的看法,其从各个角度呈现了当时生活中的社会世态。
 
  就游民文化而言,有许多学者对游民文化曾做过细致有价值的研究。对于多数出身社会底层的游民来说,民间文学和民间戏剧是其接受思想文化熏陶的主要源泉。而明代通俗小说作为明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创作产生、传播乃至整合都独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本文探讨游民文化对明代通俗小说创作发展、传播乃至导向、整合的关系,但诚然,文化的深厚传承与变迁并不是用简单粗浅的方法就能一探究尽的,”天涯海角有穷时,唯有探究无尽头“,需要再接再厉进行更丰富的呈现。
 
参考文献:
  [1] 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10.
  [2] 吕云彪,戴魏清,陆友伯.白话文做法[M].郑州:文心出版社,2017:1.
  [3] 艾芜.南行记:艾芜小说精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
  [4] 杨宗红.理学视域下明末清初话本小说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12
  [5] 张显清.明代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2.
  [6] 萧盛.大明梦华:明朝生活实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7]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6.
 
注释:
  1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叙》,天许斋泰昌、天启初刊 《古今小说》卷,序。
  2蔡亚平:《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03,第220页.
  3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10,第13页.[]李洵:《试论明代的流民问题》,社会科学辑刊,1980(03):70-82.
  4《明太祖实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10,第229页.
  5马渭源:《大明风云》系列之明基奠立,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01,第199页.
  6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10,第520页
  7(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华夏出版社,2006,第2页.
  8《碾玉观音》出自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八卷《崔待诏生死冤家》,其注明宋人小说题作碾玉观音.
  9陈铁健:《百年潮》,百年潮杂志编辑,2001(3):81.
 
以上内容仅是给考生们做一个参考,为考生写论文提供灵感思路哦。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准考证打印时间:10月21-26日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微信
联系
微信
学习群
微信
学习群
在线报名
在线
报名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下载
微信客服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