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考论文范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危机与解决措施初探》
摘要:教师的心理健康因影响到所教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学生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以至于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带着这样的忧虑我们将对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找到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教师的职业是以关怀他人生命为使命的职业,但教师只有关注了自己的生命质量,才能领悟到生命关怀的真谛。教育理论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也证明了教师对学生有着深刻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身体健康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带着这样的忧虑我们将对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找到应对的措施.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2008年在湖北省黄石市随机抽取16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量表》及其他辅助调查,探讨了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中发现:①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群,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检出率为28.1%。②男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教师;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小学教师和高中教师,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小学教师;③教师的职业压力是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压力因素依次是工作负荷、考试压力、自我发展、职业期望、学生因素和家庭人际。④教师的职业生存状况较差。
由此可见,教师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是那些因素影响着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呢?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基于以上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笔者认为造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文化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几乎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心理困扰和困惑。
2教育体制改革的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学校教育要求的日益提高,我国的教育改革正不断深化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在挑战传统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付出数倍于以往的精力才能紧跟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师所面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
3学校评价体制的不完善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二)职业因素
1职业竞争、进修和培训的压力
随着教师资格认证工作的正式启动,符合中国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和教育教学能力条件的人都可以申请当教师,使得教师面临的竞争大大增加。加上近年来各学校纷纷启动聘任制、末位淘汰制,使得一部分教师处于焦虑和危机之中。
2.教师的工作负荷过重
各个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着力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水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使得学校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教师既要教学,又要科研,还要忙于充电。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得他们不堪重负。
3.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职业倦怠不仅使教师产生无助感,造成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还会影响到教师的身体健康,引发严重的职业和家庭危机。
(三)家庭因素
1.经济因素
中小学教师的经济负担往往较重。除了基本的生活开支,他们还要支付子女高昂的教育费用以及赡养老人的部分费用(有的甚至是很大一部分或者全部)。
2.子女教育因素
在子女教育方面,与普通人相比,中小学教师往往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可有时候子女却往往很不争气,没有达到身为教师的父母的期望,甚至走上歧途。这样一来,教师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怀疑和否定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甚至教育能力,进而产生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解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一系列复杂的成因所致,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多方面综合展开,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全社会共同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健全教师心理保障机制
全社会都要为教师营造一个支持其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创造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以及心理负荷。要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切实地为教师着想。
(二)学校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努力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
学校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学校环境不佳容易使教师心理受挫,出现心理问题。因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受到学校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环境,在学校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办各种辅导机构,确保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保健意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1.积极认知,重视心理的自我保健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认知活动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合理的认知则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导致心障碍的各种原因中,错误的认知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情绪情感是人对主客体的主观体验,它是心理活动的色彩和背景。作为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情绪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尤其是在学生面前应控制消极情绪,避免将挫折感带进课堂,甚至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
参考文献:
[1]周燕霞.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C].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1-2.
[2]张美兰.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剖析与对策[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65-67.
[3]王俊婷.影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矫正措施[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70-71.
[4][7]安莉鹃,封文波.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压力源及应付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4):80-84.
[5]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36(5):568-574.
以上内容仅是给考生们做一个参考,为考生写论文提供灵感思路哦。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